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的当下,职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学习的本质是连接”这一核心观点,从职业教师专业性成长及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视角出发,结合经验、旧知、观点、问题、跨行及神经元突触的链接六个维度,探讨职业教师如何通过构建多元连接实现再度学习与成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向职业教育专家迈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其专业化成长,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的本质是连接”这一观点为职业教师“双师型”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全新视角,通过构建多元连接,职业教师能够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资源、拓展思维视野,实现再度学习与成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职业教育专家。
一、经验链接:构建 IPOF 闭环,实现理实经验转化
(一)IPOF 闭环的内涵
IPOF 闭环即输入(Input)-处理(Process)-输出(Output)-反馈(Feedback)的循环过程。对于职业教师而言,输入不仅包括从书本、培训中获取的理论知识,还涵盖在企业实践、项目合作中积累的实践技能和行业经验;处理是对输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与提炼,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输出是将处理后的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实践指导或项目成果;反馈则是对输出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表现、项目完成情况以及企业的反馈意见等,为后续输入提供依据。
(二)经验链接与 IPOF 闭环在“双师型”教师成长中的实践
以机电专业“双师型”教师为例,在输入阶段,他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实践期间,掌握了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实践技能。在处理阶段,他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将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项目化教学方案,如“小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项目。在输出阶段,他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践操作。在反馈阶段,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检查学生的项目报告以及与企业沟通了解学生实习表现,他发现学生在电气控制部分的理解和操作存在不足。于是,在新的输入中,他重点学习电气控制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再次进入 IPOF 闭环。通过不断循环,这位“双师型”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有效的教学项目,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二、旧知链接:激活旧知,促进理实知识扩展
(一)旧知作为消化酶与抗体
旧知对于职业教师“双师型”成长而言,如同消化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吸收新知。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当接触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或行业技术时,旧知可以使其快速理解新知的内涵和应用场景。同时,旧知也是抗体,能抵御错误或不适用的教育观念和技术冲击。当面临新的职业教育思潮或行业新技术时,教师可依据旧知判断其合理性与可行性,避免盲目跟风,确保教学和指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旧知与新知的融合扩展
旧知与新知相结合能实现理实知识的扩展。例如,汽车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原本熟悉传统汽车发动机的维修理论和方法,在接触新能源汽车技术后,他将传统发动机维修知识中的机械原理、故障诊断思路等旧知与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电动化、智能化等新知相结合。在讲解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维修时,他不仅传授新的维修技术和操作规范,还引导学生运用传统发动机维修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通过对比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旧知与新知的链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维修能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扩展与升级。
三、观点链接:汇聚多元视角,深化理实问题理解
(一)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链接
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同人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观点。例如,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有的教师主张通过企业实习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还有的教师强调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职业教师通过与同行交流、参与职业教育研讨会等方式,链接这些不同观点,能够拓宽思维视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二)观点链接推动理实问题解决
当职业教师汇聚多元观点后,可综合分析,形成更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例,教师可结合增加实训课程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实践训练;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实习,使其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同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流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这种基于多元观点链接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双师型”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链接:聚焦理实问题,驱动“双师型”成长
(一)自身问题、他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链接
职业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自身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提升问题、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等自身问题;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了解到的同行在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社会上广泛关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对接等社会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链接,能从更宏观层面认识职业教育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双师型”成长路径
例如,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发现自己班级学生在数控编程理论学习中理解困难,同时在数控机床实践操作中编程错误较多。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他了解到这是许多数控专业班级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关注社会问题,他发现当前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编程理论,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他以这一问题为导向,开展“理论 - 实践一体化编程教学”改革,在讲解编程理论时,结合实际加工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际应用;在实践操作环节,引导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编程和加工,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也促进了自身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了以问题驱动的“双师型”成长。
五、跨行链接:突破边界,实现理实创新
(一)弱关系突破与教学相长
跨行链接中,弱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教师与其他行业人士建立弱关系,能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带来新的灵感。例如,一位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与互联网营销企业人员建立联系,了解到最新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大数据分析在营销中的应用等知识。将这些知识引入电子商务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同时,在与互联网营销企业人员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能分享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二)弱关系创新理实教学模式
跨行链接还能带来理实教学模式的创新。一位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师型”教师与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合作,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引入工业机器人教学。通过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操作训练和编程实践,解决了实际设备操作高风险、高成本、高难度的问题。这种跨行合作,突破了传统理实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解决教学实训中难以实施、难以观察、难以复制的问题。也提升了“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
六、神经元突触链接:构建认知网络,提升理实思维水平
(一)大脑神经元突触与认知网络
大脑通过 860 亿神经元构建认知网络,树突和轴突间形成的突触连接是信息传递与处理的关键。职业教师“双师型”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信息,会刺激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连接,强化原有连接,从而构建更复杂、高效的认知网络。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内在联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神经元突触链接的方法
职业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神经元突触链接。一是持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行业技术知识,为大脑提供丰富信息刺激。例如,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在线课程学习等。二是开展反思性实践,在教学和实践指导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问题及解决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三是参与多元交流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如与其他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新的认知连接。通过这些方法,职业教师能够提升思维水平,更高效地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复杂理论和实践问题。
职业教师“双师型”专业化成长是一个不断构建多元连接的过程。通过经验链接构建 IPOF 闭环实现理实经验转化,旧知链接激活旧知促进理实知识扩展,观点链接汇聚多元视角深化理实问题理解,问题链接聚焦理实问题驱动成长,跨行链接突破边界实现理实创新,以及神经元突触链接构建认知网络提升理实思维水平,职业教师能够实现再度学习与成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向职业教育专家迈进。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职业教师应积极运用连接思维,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